園林景觀的基本成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軟質的東西,如樹木、水體、和風、細雨、陽光、天空;另一類是硬質的東西,如鋪地、墻體、欄桿、景觀構筑。軟質的東西稱軟質景觀,通常是自然的;硬質的東西,稱為硬質景觀,通常是人造的。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社會上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城市美化運動。這場運動所打造的多為硬質景觀,不但沒有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城市環境,也與建設可持續、生態安全與健康的城市相去甚遠。
“城市美化運動”發源于100年前的美國,給西方國家留下了一塊城市的“傷疤”。而今,國內不少地方正在重蹈西方國家的覆轍:盲目追求氣派,追求最大、最寬、最長,攀比之風盛行;強調幾何圖案、金碧輝煌等等,單純地滿足視覺功能。主要表現在城市廣場、居住小區。
城市廣場:許多廣場往往不是以市民的休閑和活動為目的的,而是把廣場、廣場上的雕塑或者廣場邊的市府大樓作為主體。白天烈日之下是一塊連螞蟻都不敢光顧的“熱鍋”,無樹蔭供人庇護,無安靜場所供人休閑。
居住小區:為了招來生意,把居住者和居住環境作為展示品,而忽略了環境對居住者日常生活和休閑的意義。把小區搞成如城市廣場一般,缺乏喬木供人庇蔭、蔽雨,缺乏兒童游樂設施、老人休閑場所和青年人的體育場所。
景觀設計在我國已有近十年的歷史,而今又作為一種思潮在全國范圍內興起,大大小小的景觀作品在城市中不斷涌現,雖有不少設計比較適合現代人游憩,同時,也體現出一定的生態性,但還是缺少文化內涵,缺少園林意境。能引起人們復雜的思緒變化或聯想美的景觀不多。例如:在我國的很多景觀作品中都用到羅馬柱。某地甚至把林立的羅馬柱作為主景,這樣的作品往往缺少靈魂。
真正的現代景觀設計是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的和諧統一。景觀作品,尤其是規模較大的,一定要融合當地文化和歷史以及運用園林文學。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維護,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本色,達到與當地風土人情、文化氛圍相融合的境界。
一個優秀的景觀作品必然是設計與施工密切配合的結果。否則,往往會使細節的忽略。而細節是決定造園成敗的關鍵之一。就拿樹種的配置來講,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從選苗到現場施工,設計師均須親臨指導。至于自然山水園的放樣、施工,沒有景觀設計師的現場把關,更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置身于現場,景觀設計師更容易把握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并且便于及時發現和糾正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設計者的即興創作,可以說,擅于處理現場是一個優秀景觀設計師的基本素質之一?!?/p>
作品上“檔次”原本是景觀設計師應追求的設計理念。但現在的“檔次”往往被理解為宏大的氣派或用材的豪華高檔,它意味著大量財力的投入。而不考慮該場所是否真正具備“檔次”的環境條件以及如此巨大的財力投入能否產生相應的社會效益。景觀設計要追求美觀,更要追求生態效益,在建筑用料的選擇上應考慮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等特點。其生產和使用過程對環境影響要最小,不要以貴為美、以貴為好。需要上檔次和創作精品的景觀畢竟不多,更多的景觀要我們用平常的心態去對待。
時下有個怪現象:景觀設計越來越趨于雷同。模仿之風盛行不衰,成功的創新之作一旦問世,便被毫無節制地復制、翻版。這導致景觀設計產生許多不良后果,具體表現如下:
1、沒有個性:每一個景觀都具有其不同的場所特征。場所的環境特性、功能要求、資金投入量以及景觀設計師本人的創造力等等因素決定了該景觀與眾不同的個性。對于景觀設計師來說,設計之前深刻地理解場所精神并綜合協調各種因素進行創作,這就是創新。
2、風格迷失:不管景觀設計要體現何種風格,都要使風格統一。比如在一個充滿中國風格的花園內建造一個西洋風格的小賣部;在一個仿造的中國古典園林內放一個日式石燈籠等。這就會造成風格的不統一。
3、形式混亂:照搬照抄往往表現在拾取其它作品的局部或一個小品、雕塑之類的東西。而在多個局部組合時往往銜接不合理,主要表現在色彩、線條、時代感、鬧與靜、趣味等方面的不統一。
行業的發展需要從業者不斷地思考、自省,需要接受社會各方面的評判以及聽到不同的聲音。景觀設計是為大眾服務的,與廣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是體現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優秀的景觀設計應該以畫家的眼光、音樂家的聽覺去創造城市的自然之美,應該以詩人的愛心、哲學家的智慧、兒童的天真去擁抱城市園林。
園林景觀設計資質加盟找金字塔工程技術集團(簡稱金字塔集團),多年景觀園林設計資質代辦服務經驗,滿足您的需求,服務好,資深辦理經驗,1對1服務。
相關閱讀